- 周民哲;徐华勤;赵本良;郭涛;张满云;
【目的】探讨脲酶抑制剂(NBPT)与纳米零价铁(nZVI)在全年耐抽薹生菜-土壤系统中的效应,为减少农药多效唑残留量并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生菜盆栽试验,设置了4个处理,即CK、nZVI处理、NBPT处理、联合施用NBPT与nZVI。3个月后,测定生菜多效唑残留量、生菜品质和产量、生菜抗逆性指标、土壤多效唑残留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电子传递体系活性。【结果】与CK土壤相比,在单施nZVI或NBPT及联合施用nZVI与NBPT后,土壤中的多效唑残留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8.3%、10.9%和15.8%(P<0.05)。与CK生菜处理相比,施用NBPT后生菜中的多效唑残留量降低36.5%,但结果并不显著(P>0.05),施用nZVI后生菜中的多效唑残留量显著升高了103%(P<0.05)。与CK相比,施用nZVI后生菜产量降低了53.5%,但施用NBPT后提高了168%(P<0.05),而两者联合施用生菜产量提高了59.8%。此外,NBPT的施用还显著提高了生菜品质、土壤pH、几丁质酶活性和电子传递体系活性。【结论】NBPT和nZVI的施用均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的多效唑残留量,但施用nZVI不利于生菜中多效唑残留的降解。单独施用nZVI显著降低了生菜产量,而额外的NBPT添加则缓解了nZVI对产量的负面影响。nZVI与NBPT的联合应用为多效唑残留风险管理和作物安全提供了环境友好型解决方案,未来研究需进一步验证该联合处理模式在不同作物系统中的普适性及田间适用性。
2025年02期 v.12;No.46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2K] - 伍丽冰;魏旭;张梓昕;谢晓东;邱丽娜;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tritici)侵染对小麦幼苗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影响,揭示不同抗性小麦材料响应白粉病菌侵染的生理防御机制。【方法】以小麦抗病品系7D49和感病品系薛早为试验材料,于二叶一心期接种白粉病菌生理小种E09,测定接菌前(0 d)及接菌后第2、4、6、8、10 d幼苗的苗长和茎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接菌后各时间点,7D49的苗长显著高于薛早(P<0.05),茎粗比薛早粗;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7D49和薛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且同一时间点,7D49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薛早(P<0.05);7D49的MDA含量与接菌前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薛早的MDA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防御酶活性分析表明,接菌后,7D49的SOD活性显著升高,第4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而薛早的SOD活性则显著下降(P<0.05);7D49和薛早的CAT和PAL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PPO活性均先降低随后上升,POD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抗病品系7D49生长受白粉病菌侵染影响较小,接菌后,苗长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升高,从而抵御白粉病菌侵染。该研究结果为探讨小麦白粉病菌与小麦的互作机理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依据。
2025年02期 v.12;No.46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程婉青;陈光才;汪秀媛;盖旭;张涵丹;
【目的】解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库区周边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探讨典型库区小流域面源污染潜在风险。【方法】以浙江台州长潭水库小流域周边农田和经济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库区小流域不同水期土壤氮磷空间分布特征。【结果】经济林和农田SOC含量在枯水期下降。土地利用方式、水期和流域三者的交互作用对有机碳(SOC)、总氮(TN)、有效氮(AN)、总磷(TP)、有效磷(AP)、碳磷比(C/P)、氮磷比(N/P)均有显著影响。丰水期象岙溪经济林和农田“源”强风险指数较高,而枯水期较高“源”强风险指数的支流则为宁溪和桐外岙溪。【结论】土壤氮磷分布受到水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交互作用的强烈影响,库区支流周边土壤“源”强风险随水期变化而波动。特别是长潭水库小流域宁溪需加强阻控流域周边土壤的肥料输入。
2025年02期 v.12;No.46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5K] - 胡永灵;唐小武;赵宜娴;王挺;Nguyen Thi Thanh Hai;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由发酵型微纳米中草药山楂、山药和橙皮苷制成的中草药制剂对猪肉品质的影响。【方法】将120头体重相近的生长育肥黑猪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中草药试验组则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发酵山楂(300 mg/kg)、山药(600 mg/kg)及橙皮苷(600 mg/kg)。所有中草药经过超微粉碎后,用芽孢杆菌发酵24 h制成。试验持续28d,试验结束后屠宰采集样本。利用质构分析仪对肌肉组织进行剪切力的测定。利用色度计对肌肉组织进行亮度、红度、黄度值的测定。将肌肉组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镜检,测量肌纤维细胞的直径和密度。对肌肉组织进行常规养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草药试验组新鲜背最长肌(LD)的峰值正力显著提高(P<0.05);新鲜股二头肌(BF)在32 h和56 h的红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且56 h的黄度值显著降低(P<0.05);此外,试验组股二头肌的肌纤维直径和纤维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其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添加山楂、山药和橙皮苷发酵中草药制剂可通过提高新鲜股二头肌的红度以及背最长肌的剪切力来改善猪肉品质。
2025年02期 v.12;No.46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 刘亚静;张新莲;
【目的】量化河北省唐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识别其主要驱动因子,为城市土地利用优化、碳汇提升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12年、2017年、2022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测算碳储量,并结合地理探测器解析自然环境因素及部分社会经济变量(如人口、夜间灯光)对碳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结果】2012年至2022年唐山市碳储量持续减少,累计减少3.88 Tg,其中由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减少的碳储量达到3.55 Tg,在引起碳储量减少的土地利用变化中占比最高。土地利用变化是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012年至2022年大量林地转为耕地,碳储能力减弱,单位面积碳储量减少,使得唐山市整体表现为碳源;虽然水域转换为建设用地增加了部分碳储量,但仍未能弥补碳排放的缺口。地理探测结果表明,2012年、2017年、2022年3期的碳储量时空分异主要驱动因子为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_(2.5))、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10,PM_(10))和气温;人口和二氧化碳解释力稍弱。【结论】土地利用格局会影响碳储量的变化,唐山市林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的大规模转化引起碳储量持续下降,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空间分布特征;碳储量受城市化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PM_(2.5)、PM_(10)和气温为主要驱动因素;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控制建设用地扩张是提升区域碳汇能力的关键路径。
2025年02期 v.12;No.46 3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1K] - 陈霆峰;曹受金;彭翠英;汪玥彤;曹镥镔;王旭军;
【目的】探讨4种土壤酶活性对多花黄精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其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湖南省14个样地中测定多花黄精的产量和品质指标,并对样地土壤中磷酸酶、脲酶、脱氢酶、纤维素酶活性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评估土壤酶活性对植物产量和药用成分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出关键的土壤酶活性因子。【结果】非根际土磷酸酶活性与块茎鲜重(r=0.372,P<0.05)和干重(r=0.491,P<0.01)呈显著正相关,其活性每增加1单位,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21.89 g与6.63 g;非根际土纤维素酶活性对块茎鲜重(β=16.40,P<0.05)和干重(β=8.22,P<0.01)亦具显著正向作用,且每提升1单位可使多糖含量增加6.68 mg/g(P<0.05)。脱氢酶活性与折干率呈显著负相关(β=-0.130,P<0.01),表明其活性过高可能抑制干物质积累。根际土酶活性虽普遍高于非根际土,但对植物养分利用的直接影响较弱。此外,磷酸酶活性对皂苷含量表现出潜在正向贡献(β=3.52,P<0.05),而皂苷、总酚含量与酶活性整体相关性较低。【结论】土壤酶活性对多花黄精产量与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非根际土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是提升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子,而合理控制脱氢酶活性有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效率。
2025年02期 v.12;No.46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 李兵;周培禄;王金龙;张颖;曾旭峰;郑晴;张顺;
【目的】盐胁迫会影响玉米根系发育与形态构建,明确盐胁迫对不同品种玉米根系形态构建的影响,为玉米耐盐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初步的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和京科968(JK968)为试验材料,设置100 mmol/L的中性盐(NaCl+Na_2SO_4)和碱性盐(NaHCO_3+Na_2CO_3)胁迫,连续处理10 d,分别测定苗期初生根与侧根的形态参数变化。【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盐胁迫显著抑制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生长,且JK968表现出更高的耐盐性。其中,地上部鲜重下降22.0%~41.5%,初生根长下降8.8%~29.9%,在碱性盐胁迫下降幅更大(P<0.05);与JK968相比,ZD958在碱性盐处理下侧根总根长、表面积和总体积下降幅度较小,分别下降48.8%、50.6%、51.2%(P<0.05)。【结论】中性盐主要抑制玉米初生根生长,碱性盐协同抑制初生根与侧根发育;在碱性盐胁迫下,ZD958的侧根受抑制程度较低,表现出较高的耐盐性。侧根发育状况可能与玉米耐盐性密切相关。该研究为耐盐玉米品种的筛选和盐碱地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v.12;No.46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杨欣霖;曹基武;彭翠英;王旭军;
【目的】研究配方施肥对多花黄精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找到最优施肥配比,指导多花黄精生产实践。【方法】选取生长基本一致的4年生多花黄精实生苗为材料,设置氮、磷、钾3个因素,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多花黄精产量和多花黄精多糖、总酚、总皂苷、黄酮4个品质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施氮有利于多花黄精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块茎生物量的积累;施磷有利于多花黄精块茎生物量的增加,但随施磷量的增加,块茎生物量呈先增后减趋势;施钾对块茎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积累起到了抑制作用。T7(N_3P_2K_1)处理的块茎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为最大值,较不施肥T9(N_1P_1K_1)分别增加了93.10%、211.63%、123.12%。T7(N_3P_2K_1)处理的黄精总皂苷含量较高,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43.33%;多糖和总酚含量较高的为T4(N_1P_3K_2)和T6(N_2P_2K_2)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均提高了50%以上。通过主成分分析,T7(N_3P_2K_1)处理的得分最高,约为0.77。【结论】配方施肥能够显著提高多花黄精的产量和品质,4年生盆栽多花黄精最佳施肥方案为:氮肥200 kg/hm~2,磷肥100 kg/hm~2,钾肥不添加。
2025年02期 v.12;No.46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 古湘;苏胜权;卢涌;刘昆言;陈鑫;杨晶晶;
【目的】探明穴盘育苗对叶用芥菜幼苗质量的影响机制,筛选适宜机械化移栽的育苗技术体系,为叶用芥菜标准化育苗及品种选育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华容大叶芥菜(T1)、紫脉芥菜(T2)、华芥11号(T3)为材料,系统比较穴盘育苗与苗床育苗30 d苗龄幼苗的生长特性,通过测定农艺性状(叶片数、叶长宽、茎粗、株高、根长)、生物量指标(全株鲜/干质量、根冠比)及壮苗性能(移栽成活率、壮苗指数)等14项参数,开展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育苗方式对幼苗生长具有显著调控效应:穴盘苗根系指标显著优于苗床苗,其中根长增加60.85%~72.51%,根干质量提升16.79%~22.70%,根冠比提高65.67%~82.31%;移栽成活率(提高2.28%~2.57%)和壮苗指数(增加10.11%~24.92%)显著提升。而苗床苗地上部生长优势明显,叶长、叶宽、株高、茎粗生物量等指标较穴盘苗高2.22%~71.25%。品种比较显示,T3各指标均显著优于T1和T2,其穴盘苗壮苗指数达0.401,较T1、T2分别提高18.99%和31.48%。【结论】穴盘育苗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和优化根冠比,显著提升幼苗抗逆性与移栽适应性,其中华芥11号因杂种优势表现出最佳育苗效果。这表明穴盘育苗技术可满足机械化栽培对幼苗质量的特殊要求,推荐作为叶用芥菜标准化育苗的优选方案。
2025年02期 v.12;No.46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唐甲;贺春容;金培松;李赫文;康祖杰;
【目的】完善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并优化保护管理策略。【方法】以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范围,采用固定样线法建立长期鸟类多样性监测体系。【结果】2024年4月25日,科研监测人员在保护区长岭村一处开阔农田观察到1只栗喉蜂虎(Merops philippinus)。该物种隶属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蜂虎科(Meropidae)蜂虎属(Merops),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结论】查阅文献,确认该物种为湖南省鸟类地理分布新记录。本研究为武陵山区鸟类区系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建议将栗喉蜂虎纳入省级重点保护物种名录。
2025年02期 v.12;No.4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