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春莲;谢运河;纪雄辉;柳赛花;田发祥;
【目的】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薏苡(Coix lacryma-jobi L.)的重金属吸收累积特征和重金属移除减量潜力,为南方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以21个薏苡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薏苡产量及地上部生物量,分析其重金属含量及累积特征。【结果】不同薏苡品种产量范围为3.11~3.66 t/hm~2,平均3.40 t/hm~2;薏苡籽粒中镉(Cd)、铅(Pb)、砷(As)平均含量分别为0.04、0.08、0.07 mg/kg,秸秆中则分别为0.48、1.18、0.25 mg/kg;籽粒中Cd、Pb、As平均累积量分别为0.16、0.28、0.23 g/hm~2,秸秆中则分别为14.30、34.49、7.31 g/hm~2;地上部Cd、Pb、As平均总累积量分别为14.46、34.77、7.54 g/hm~2,最大分别为37.46、60.38、14.11 g/hm~2。不同薏苡品种的Cd、Pb、As含量皆处于安全阈值范围内,而Cd、Pb、As主要累积在秸秆中;秸秆离田对土壤重金属的移除效果表现为Cd>As>Pb,且Cd从土壤向籽粒富集能力高于As和Pb, Cd和Pb从秸秆转移至籽粒能力较As弱。【结论】薏苡是一种适合中轻度Cd污染土壤的替代种植作物,可在实现薏苡安全生产和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净化土壤重金属,但其净化效率有待提升。
2025年03期 v.12;No.4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 谢佳轩;肖孔操;杨君;李德军;
【目的】观察多年生牧草种植对喀斯特地区土壤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草地土壤团聚体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数据支持,并为优化草地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区选择14处人工牧草地及其邻近玉米地,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30~45 cm)土壤样品,测定总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GRSP)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RSP)含量,计算其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占比,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两种土壤利用方式下,牧草地表层与亚表层的T-GRSP与EE-GRSP较玉米地均提高(P<0.05),而EE-GRSP/SOC、T-GRSP/SOC均下降(P<0.05)。主控因子呈土层分异,表层以全氮(TN)、全磷(TP)与土壤容重(BD)为主,EE-GRSP/T-GRSP受pH独立调节;亚表层EE-GRSP/SOC主要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控制,T-GRS/SOC中的占比主要受TN影响。【结论】在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区,耕地改种多年生牧草显著提高土壤了GRSP含量,表层增幅高于亚表层,其原因是耕作扰动降低与根系为丛枝菌根真菌(AMF)提供宿主与碳源;然而GRSP/SOC下降,亚表层降幅更大。驱动具有土层分异:表层受全氮正向、全磷负向调控;亚表层受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全氮共同正向作用。
2025年03期 v.12;No.47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 邹龙;李谊慈;魏征;张丹;徐华勤;朱华武;
【目的】探讨施用氮肥增效剂对稻鳅模式下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种养模式下氮肥增效剂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常规稻鳅(CK)、稻鳅模式添加脲酶抑制剂(N)、稻鳅模式添加硝化抑制剂(M)、稻鳅模式添加脲酶和硝化抑制剂(N+M)等4个处理组,处理期末比较不同处理组间水稻的产量和稻米品质。【结果】与CK组相比,N组、M组、N+M组的每穗总粒数提高11.43%~13.66%,产量提高7.11%~10.77%,其中N+M组的产量增幅最大(P<0.05);与CK组相比,N组、M组、N+M组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分别降低23.15%~34.27%和2.79%~19.68%,蛋白质含量提高5.63%~10.59%;与CK组相比,N组、M组、N+M组处理的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6.22%~10.19%,并且淀粉RVA谱特征受到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结论】施用氮肥增效剂可提高稻鳅模式下水稻产量,并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但其对稻米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稻鳅模式下氮肥增效剂施用生产的稻米用途可能受限,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审慎选择氮肥增效剂。
2025年03期 v.12;No.47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 付昭龙;邓潇;张秋果;杨洋;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镉(Cd)胁迫对两种水稻幼苗吸收和转运Cd的基因表达的差异,为Cd污染稻田中低Cd水稻品种的选用和选育及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低Cd积累杂交稻臻两优8612和高Cd积累杂交稻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试验设置不同浓度Cd胁迫处理,Cd胁迫使用CdCl_2·2.5H_2O配置,设置不同浓度Cd(0、1、5、10、20μmol/L)处理,连续处理14 d,分别测定幼苗的农艺性状、Cd积累转运特性以及关键转运基因(OsNRAMP5、OsNRAMP1、OsIRT1和OsHMA2)的表达。【结果】随着Cd胁迫浓度的提高,臻两优8612的株高受到抑制,而根和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根冠比呈“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的现象。但天优华占的株高、根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受到抑制。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低Cd积累品种臻两优8612表现出更强的根部Cd截留能力,其Cd的向上转运能力受到抑制;而高Cd积累品种天优华占对Cd则具有更活跃的地上转运特性,其地上部的Cd浓度比臻两优8612高31.31%~189.93%。臻两优8612的OsNRAMP1、OsIRT1、OsHMA2、OsNRAMP5基因表达量在Cd胁迫处理下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0μmol/L Cd处理的表达量较0μmol/L Cd处理下调50.70%、41.86%、28.49%和43.67%。天优华占的OsNRAMP1、OsIRT1、OsNRAMP5基因表达量呈显著上调的趋势,10μmol/L Cd处理的表达量较0μmol/L Cd处理提高了97.47%、72.12%和195.22%。【结论】低Cd积累水稻品种可通过Cd吸收和转运基因下调来抑制Cd向地上部转运;而高Cd积累品种通过Cd吸收和转运基因的显著上调,促进了Cd的向上转运。
2025年03期 v.12;No.47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 张翔;邓永红;张敏;廖晓珊;李玉帆;
【目的】探讨龙牙百合与不同百合种及品种间的杂交亲和性,以期培育出优良的龙牙百合杂交后代(赏食兼用百合新品种)。【方法】将龙牙百合与同为食用百合的兰州百合、山丹,以及观赏价值高、抗性强的栽培品种‘索邦’‘乌西达’进行了远缘杂交,采用盛花期重复授粉克服受精前的障碍,利用胚拯救克服受精后的障碍,并设置不同1-萘乙酸(NAA)质量浓度(0.30 mg/L、0.50 mg/L、0.70 mg/L)对杂种后代进行了增殖培养。【结果】龙牙百合与4个百合父本都获得了杂交蒴果,其中,与‘索邦’杂交结实率最高,为29.17%。通过胚拯救技术,4个杂交组合均获得杂种苗,其中,龙牙百合与‘索邦’杂交获得的杂种苗数量最多,共获得59株杂种苗,成苗率为5.72%。【结论】龙牙百合与‘索邦’杂交的受精前障碍和受精后障碍均较小,亲和性最高。在杂交后代增殖培养时,龙牙百合与‘索邦’在添加NAA浓度为0.50 mg/L时增殖情况最佳,为今后培育赏食兼用的百合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2025年03期 v.12;No.47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 李娟;杨满元;杨宁;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林草综合治理措施对紫色土酸化过程的影响机制,为紫色土的植被恢复与酸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研究区天然草地(natural grassland, NGL)为对照,分析25 a后人工草地(tame grassland, TGL)、人工灌草地(tame frutex and grassland, TFGL)、人工灌丛地(tame frutexland, TFL)和人工乔灌地(tame arbor and frutexland, TAFL)等不同林草综合治理措施的土壤pH变化及其0~20 cm与20~40 cm土层的垂直分异。【结果】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人工灌草地、人工灌丛地和人工乔灌地5种林草综合治理措施0~20 cm土层土壤pH平均值分别为7.89、5.55、5.12、6.68和6.70,20~40 cm土层分别为8.31、5.89、5.54、7.54和7.59;相较于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等另外4种林草综合治理措施土壤pH均显著下降(P<0.05),土壤酸化严重;5种林草综合治理措施20~40 cm土层土壤pH(5.54~8.31)均显著高于0~20 cm土层土壤pH(5.12~7.89)(P<0.05);土壤pH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交换性钙(Ca~(2+))、交换性镁(Mg~(2+))、交换性盐基总量以及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林草综合治理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紫色页岩风化是驱动紫色土酸化的重要过程,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的生态恢复及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12;No.47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 彭翠英;王旭军;杨欣霖;曹镥镔;
【目的】探究土壤化学性质对多花黄精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机制,提出分类策略以协调“产量-品质”矛盾,为多花黄精栽培施肥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湖南省内14个样地的多花黄精及土壤为样本,测定多花黄精产量和品质指标及土壤化学性质指标,通过方差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解析土壤化学性质与产量、品质间的规律。【结果】不同采样地间多花黄精产量及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产样地与高质样地空间分离:S11(高产低质型)在鲜重(139.03 g)、干重(40.05 g)和折干率(0.29)上全面占优,但多糖(89.35 mg/g)、皂苷(29.06 mg/g)、黄酮(3.58 mg/g)含量显著受限;S3(低产高质型)虽鲜重最低(30.98 g),却拥有高黄酮含量(5.45 mg/g)及优势多糖(103.11 mg/g)。【结论】土壤化学性质对多花黄精产量及品质均存在显著影响,基于“产量-品质”的权衡规律,提出两类差异化栽培路径:1)高产导向种植:在有机质丰富、富磷样地(如S13、S11),通过维持磷素有效性以提升折干率,实现生物量最大化。2)优质导向型种植:在低氮、低磷样地(如S14、S1),利用养分限制效应激发次生代谢,促进多糖及皂苷含量的提升。
2025年03期 v.12;No.47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袁胜全;朱临渊;杨彦捷;刘昂;吴磊;
该文报道湖南省兰科植物新记录高宝兰[Cionisaccus procera(Ker Gawl.) M. C. Pace]。发现于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三江口镇,引证标本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树木标本室(CSFI)。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湖南省兰科植物资源,为高宝兰属(Cionisaccus)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12;No.47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罗诚;苏天明;黄杰荣;王吉平;何有良;李庄;
【目的】探索植物酵素与化肥减施在叶菜类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潜力,分析其对白菜(Brassica chinensis)产量、品质及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方法】以太阳白白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常规施肥(CK)、减施30%化肥+酵素6(T1)、减施30%化肥+酵素7(T2)3个处理组,每个组重复3次处理。测定白菜产量、生长性状、营养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态指标。【结果】T1组白菜产量达6.07 kg/m~2,较CK组提高6.49%;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平均值较CK组分别提升56.94%和32.30%;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平均值较CK组分别提升5.27%和14.40%。T2组产量略升,但在提升放线菌数量和蛋白酶活性方面更突出。【结论】酵素6在化肥减施条件下协同提升了太阳白白菜的产量与品质,并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植物酵素与化肥减施协同施用可为叶菜类绿色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12;No.47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舒东膂;郑硕理;王思瑶;严佳文;王爱霞;周岚;
【目的】构建科学的湖南花境植物筛选评价体系,对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湖南展园(简称湖南展园)中的花境植物进行评价,促进湖南省特色花境植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应用。【方法】采用分级指标评分法构建评价体系,该体系综合考虑了植物的观赏特征、生长特征和应用特征(包括景观功能、维护成本、健康生存)等多个维度,开展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及专家赋分评价,依据各指标赋分及权重对湖南展园中的50种花境植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评价体系中,观赏特征和生长特征的权重较高,分别为0.32和0.24;应用特征(景观功能、维护成本和健康生存)的权重相对较低。根据综合评价模型,植物被划分为4个等级:低于60分的植物不可选,≥60~65分的植物可选(入选概率为50%),≥65~70分的植物能选(入选概率为80%),≥70分的植物必选且优良(入选概率为100%)。评价结果显示,35种植物得分在70分以上,占70%,为推荐必选花境植物。其中,≥75分的植物9种,推荐为优秀花境植物,占18%。≥65分~70分的植物15种,占30%,能选为花境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得分最高,为78.229分,最低得分为舞春花Calibrachoa elegans,为65.988分。【结论】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反映湖南花境植物资源的特点,并为湖南地区特色花境植物资源的科学筛选与合理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03期 v.12;No.47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 孙良;刘作云;沈生涛;刘振华;
【目的】探究4种不同混交方式木荷林分乔木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以期为木荷碳汇林营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年生的4种木荷(Schima superba)林分,即木荷纯林(林分A)、3木荷+1火炬松(Pinus taeda)(林分B,株数比3∶1)、2木荷+1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分C,株数比2∶1)和5木荷+1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分D,株数比5∶1)为研究对象,通过每木调查以及测定不同土层的容重和有机碳储量估算不同林分的碳储量。【结果】1)4种林分木荷平均单株总生物量的大小为C>D>A>B,混交树种平均单株总生物量的大小为B>C>D。2)4种林分中,乔木层地上部分碳储量大小为B>C>D>A,地下部分碳储量大小为D>B>A>C,乔木总碳储量大小为B>D>C>A。(3)4种林分不同土层有机碳储量基本上表现为0~20 cm>20~40 cm>40~60 cm。不同林分乔木层和土壤层总的碳储量大小顺序为D>B>C>A。【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了林分类型D阔叶混交林为碳储量较优的林分,为今后营造碳汇林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12;No.47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向晖;张光达;刘湘平;王剑;蒲玲;
【目的】全面掌握衡阳市生态系统、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现状,为衡阳市构建资源数据库、制定生物多样性相关保护管理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以县(区、市)为评估单元,从物种丰富度、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重要物种分布均匀度等纬度,对衡阳市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估。【结果】衡阳市共有Ⅰ级生态系统8个,Ⅱ级生态系统23个,现有陆生脊椎动物4纲29目117科498种,维管束植物214科1 231属3 768种,并保存野生动植物遗传资源173种。12个县(区、市)中,6个县(区、市)生物多样性状况为“中”,2个县(区、市)为“一般”,4个县(区、市)为“低”。【结论】衡阳市生态系统稳定,遗传资源丰富,市中心四城区与其他各县(区、市)生物多样性差异明显,全市总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建议从制度体系、技术支持、资金保障等方面强化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2025年03期 v.12;No.47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